小島之愛,可抵歲月漫長
記者 鄭元丹 蹲點地點:岱山大小長涂島
在岱山結束一周的蹲點,稿子發表后,當地有位朋友給我發了條微信:“大長涂島那么偏,過去一趟很折騰,你怎么會選那邊?”
我回復說:“就是因為折騰,才更要去,更要去看看那邊的群眾是怎么辦事的?辦事是否真的方便!”
記者(左)在大長涂島東劍村便民服務站采訪。 拍友 丁啟哲 攝
大長涂島,面積43.27平方公里,一個500余位老人留守的懸水小島。
這里,有兩位90后村干部讓我印象深刻。一位是蹲點稿中出現過的服務站綜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員徐慈意,1991年出生;一位是東劍村便民服務站副站長葉天宇,1993年出生。徐慈意結婚兩年多,家安在岱山本島,她一般是周五下班后回家,周日下午再返回大長涂島。有次因臺風影響沒有船,她整整1個月沒有回家。
徐慈意在島上工作已8年,我跟著她一起走訪,看著她給老人辦理業務,能真切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感情。除了辦理各種業務,這些年輕人還會幫老人在網上購物。對老人而言,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。
走在寂靜的島上,這些年輕的面孔就像一道道光,照亮這個正在“老去”的小島。他們與便民服務站的其他5名工作人員一起,對小島和這里的老人,奉獻著自己的愛。
2017年,舟山市創新推出便民服務改革,當時主要采取下放事項、加強基層服務平臺建設的方式,讓群眾實現“辦事不出島”。
以“平臺+應用”為模式,舟山開發了“舟到易辦”“舟到指南”“舟到地圖”“我要咨詢”“我要代辦”“我要打證明”“我要預約”等7個子場景應用,下沉審批事項,推動政務服務下沉。
政銀合作服務模式,也是此次蹲點采訪中印象比較深的。今年,舟山130家農商銀行營業網點已辦理事項30余萬件,60歲以上人群辦件占比達38%。
為克服偏遠海島交通不便問題,在服務模式上,舟山一直在不斷創新。
島上辦事不出島、人人可享就近辦……我想,只要我們心中有愛,想群眾所想,解群眾所需,那么,我們的小島、我們的群眾怎么會“掉隊”呢?
“碳”尋之旅,未來可期
記者 錢關鍵 葉曉倩 蹲點地點:衢州
在衢州市碳賬戶體系建設專班蹲點的一周,可謂是一次“碳”尋之旅,所要尋找的答案是: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,我國城市低碳轉型、綠色發展路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行。經過一周蹲點,收獲的答案是肯定可行。
記者(左)在衢州碳賬戶數字化應用平臺采訪。
作為推進區域低碳轉型的觀察樣本,衢州很合適。一方面,衢州是錢塘江發源地,境內生態優良,森林覆蓋率達70%,出境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;另一方面,衢州又是我省的化工重鎮,全市萬元GDP碳排放強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.36倍。“一正一反”,考驗著衢州的發展智慧。
“要未雨綢繆、搶抓機遇,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、社會各界參與、市場化運作的‘雙碳’實現路徑,努力為中國乃至全球‘雙碳’治理提供有效方案、實踐樣本。”透過多份對上級的匯報材料,可以看出,早在去年,衢州在全國率先探索碳賬戶體系建設之初,就堅定了探索區域低碳轉型的發展路徑——
成立碳賬戶建設專班,制定出臺《衢州市碳賬戶應用場景建設方案》等標準體系,推出碳賬戶數字化平臺,繼而在工業、農業、能源、建筑、交通、居民生活和林業碳匯7大領域建立230余萬個碳賬戶。去年12月,衢州市碳賬戶碳金融獲評全省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。
碳賬戶建得好不好,低碳轉型路徑能否完全走通,關鍵要看企業、個人“用”的效果如何?通過碳賬戶用能預算化管理應用,衢州已實現9.3萬噸標煤指標從521家高碳企業向630家低碳企業逐步轉移的路徑;通過“低碳停車”等一系列碳普惠行動,廣大居民獲得個人碳積分貸款64億元。最近,衢州正研究對碳賬戶數據使用規范進行地方立法。
一系列打法扎實綿密,指向未來。對衢州來說,碳賬戶體系建設不會一蹴而就,但通過持續不斷地探索創新,一條區域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已緩緩鋪展開來。
盡心盡力,有為有界
記者 陳久忍 蹲點地點:臺州市金融辦
在臺州市金融辦蹲點期間,記者發現,銀企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依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的痛點所在。
臺州共有44家銀行機構,針對小微企業推出的普惠金融產品,可謂琳瑯滿目。然而,各銀行之間,在普惠金融上的貸款利率,卻差距很大,最大的相差1倍以上。由于信息不對稱、融資能力不足等,小微企業實際上的融資選擇,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豐富。
記者(左一)跟隨臺州市融資輔導中心工作人員到小微企業調研。 記者 夏逸凡 攝
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,會持續存在,服務小微的金融創新,也永無止境。今年,臺州國家級小微金改試驗區通過終期評估,正爭創小微金融示范區,將小微金改繼續推向深入。而構建融資輔導服務體系,就是臺州深化小微金改的一項重要創新舉措。
梳理臺州小微金改的諸多成功經驗,除了地方小法人銀行的市場化探索外,地方政府的“有為有界”,也讓人印象深刻。無論是首創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平臺、首創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,還是率先探索構建融資輔導服務體系,臺州將小微金改工作重點放在建設金融基礎設施上,通過政銀協同、市場化運作的方式,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問題。
當前,與信保基金一樣,臺州也成立了融資輔導公司,開展市場化運作。只是與信保基金由銀行推送客戶信保公司“見貸即保”的方式不同,融資輔導工作主動尋找、培育小微企業,并為它們提供信保擔保,無須經過銀行篩選“過濾”,有力彌補了其他融資方式存在的盲區和不足。
融資輔導,除了提高小微企業的融資能力,也希望通過合作銀行的“鯰魚效應”,拉低銀行機構對小微企業的整體貸款利率。當然,融資輔導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,要想做出成效做出品牌,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。
蹲點過程中,記者聽到一位剛調任臺州不久的某國有銀行負責人感慨,臺州地方政府在服務小微企業上傾注如此多心力,令他“大開眼界、深受觸動”。
這樣的服務,誰不感到溫暖
記者 苗麗娜 蹲點地點:新昌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
新昌,一個資源稟賦不足、區位優勢不顯的山區小縣,卻留住了30多位外籍高層次人才,創造了“小縣城大科技”的全國樣板。“軍功章”里有新昌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的一份功勞。
記者(左一)跟隨梁曉麗(左二)走訪企業,服務人才。
一個小小的窗口,如何成為服務好高端人才的大平臺?帶著這個問題,我們蹲點采訪數日,感受最深的,是以大隊長梁曉麗為代表的“窗口人”用心用情用力的貼心服務。
白天跑企業送服務,晚上加班審核材料,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……這樣的工作強度,我們跟了一天都大呼“吃不消”,而對梁曉麗而言,早已成為日常。
每個服務細節都做到用心用情。辦事大廳內,市民打開“浙里辦”APP,點擊“我的照片”服務項目,就能根據自己的需求生成不同底色、不同尺寸的證件照片。這就是梁曉麗與新昌縣公安局改革辦去年以來探索推出的“一照通用”系統。
問及推動這項改革的緣由,梁曉麗坦言,偶然看到群眾為了一張照片來回跑很不方便,而他們系統內部也有各種各樣操作上的“小煩惱”。既然看到大家都有各自的不方便,何不試著改變它。
醫院就醫、孩子讀書、人才房申請……不同人才的需求點各不相同。梁曉麗說,外籍人才來到新昌,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,只有解決各種問題,才能讓他們更快融入新昌這個大家庭。
“其實我們就是一個網格點,服務要完善,必須實現‘聯網’,工作不是我們一個單位在努力。”梁曉麗在想盡辦法幫助外籍人才解決問題時,總能“聯網”到“關鍵”人物。我們看到,梁曉麗的微信好友達到上千人,這樣的“交際網”正是她在一次次服務中積累起來的。
一項改革、一句問候、一箱牛奶、一套文具……梁曉麗和隊員們服務中的每個細節,在這個冬天分外暖人。
“歡迎你們去法國游玩,我們全家可以當向導”“家鄉的咖啡豆,請你們品嘗”……在外籍人才一聲聲的感謝中,我們也找到了新昌為何能創造奇跡的答案。